打造临空经济“青岛模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打造临空经济“青岛模式”

增值服务

VALUE-ADDED SERVICES

车贷担保
房贷担保
融资担保
其他增值服务

业务介绍

PRODUCT DESCRIPTION

贷款担保
诉讼保全
资金投资
财务顾问

打造临空经济“青岛模式”

行业动态2017-10-12

2021年,胶东国际机场全面运营,面向日韩地区的门户机场地位凸显,临空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在昨日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我市临空经济发展蓝图与“青岛模式”同时亮相。“青岛模式”究竟新在哪里?如何推进?市机场办副主任刘凯一一解读。

 
创新临空经济发展模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一位学者提出“第五波理论”,认为航空运输是继海运、运河运输、铁路和公路运输之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五冲击波,能够突破单一运输功能,通过与多种产业有机结合,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反观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临空产业区或经济区,都是随着机场发展自发形成,缺乏统一有序的规范和管理。对此,我市超前谋划,利用后发优势,提出“依托新机场,统筹陆海空,建设航空城,发展大青岛”,在国内率先与新机场同步规划临空经济区。 
  去年,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获得国家发改委、民航局联合批复,成为第一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目前,正按照“一核五区一带”空间布局,构建以航空运输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全面建成现代化生态智慧空港城。“创新临空经济发展模式,打造‘青岛模式’将是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特色。”目标是开创“体验佳、效率高、政策新、产业优、配套全”的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临空经济发展模式。 
  “体验佳”,是指从登机、到达、中转、购物、安全和出入境等全流程提升机场服务水平,提供最佳商旅体验,跻身SKYTRAX全球最佳机场排名前十。 
  “效率高”,是指打造国内首屈一指的“零距离换乘”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客货集疏1小时通达青岛全域、1.5~2小时覆盖山东半岛主要城市。 
  “政策新”,是指实施航权、口岸、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一系列政策先行先试,打造制度创新高地。 
  “产业优”,是指坚持“非空莫入”准入底线,打造汇集航空科研、航空制造、航空运营、航空维修和航空偏好型产业为主的千亿级航空产业链。 
  “配套全”,是指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理念,按照“十三通一平”(高铁、地铁、高速公路、市政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燃气、电力、热力、通讯、有线电视、宽带和土地平整)标准建设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布局高品质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 


空港和临空经济区良性互动 


  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将以“港—产—城”三位一体、互动互促为发展理念,同步科学规划“港—产—城”空间布局,以产业为支撑和纽带,促进空港和临空经济区两大圈层实现良性互动。 
  航空港核心圈层着力构筑“五港融合”,充分释放航站楼与跑道价值,建设“基地航空+航线网络”的航空枢纽港、“货运先行+业态创新”的航空物流港、“共享+服务”的航空数据港、“维修+改装”的航空维保港、“便捷出行+多元空间”的航空商旅港。 
  临空经济区圈层紧紧围绕航空产业和临空经济特性,搭建以航空研发、临空科技、会展商务等为核心的大航空产业体系,形成“6+N”国家航空产业创新区,实现“多区联动”。“6”为六大临空经济功能区,包括空港中央活力区、临空科技大走廊、青岛航空航天谷、保税商贸创新区、城乡统筹示范区和平度航空先行区;“N”为若干个临空产业单元。 
精准招商“非空莫入” 
  在招商过程中,我市坚持“非空莫入”,高标准制定实施产业和项目遴选综合评价办法,着力发展航空运输保障、物流、公务机等三大航空服务业,航空航天研发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科学等四大临空先进制造业,国际金融、商贸、医疗、会展等四大临空现代服务业,构建“三四四”临空产业发展集群,培育新的千亿级航空产业链。 
  结合产业企业和地缘市场两个维度,锁定招商“七张清单”、“三张地图”和若干产业布局图表,编制定向招商手册,明确“跑道圈层”与“临空圈层”空间落位指引,“按图索骥”实施产业链定向精准招商。结合临空产业发展逻辑、机场和临空经济区发展节奏安排,制定近期重点项目招商计划和工作台账,围绕基地航空、航空货运、航空维修、保税物流、跨境电商、融资租赁等展开招商活动。 
  助推国际中转枢纽建设和洲际航线开发 


  打造“青岛模式”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市将建立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围绕航权和时刻、自贸区、综保区、公务机、融资租赁、口岸等重大事项和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军方、民航、海关、检验检疫等给予更大支持。完善航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国际中转枢纽建设、洲际航线和全货机引进等方面支持力度。按照“一业一策”要求,从强化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和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研究制定航空物流、电子商务、高端制造、特色金融等重点临空产业扶持政策。 
  在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围绕“速度更快、形象更佳、价值更高”等航空产业特色,打造精英人才向往的高地、高端要素聚集的宝地。对审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和时限压缩,采用新型电子化审批手段,实现线上预审预约、现场一次性办结。建立大数据信息服务中心,实现供应链上相关企业及政府间的信息共用、共享和无缝对接,促进区港联动、政企互动。加快推进口岸工作跨部门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开发使用电子口岸,不断提高大通关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