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钱到哪里去” 不愁“钱从哪里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厘清“钱到哪里去” 不愁“钱从哪里来”

增值服务

VALUE-ADDED SERVICES

车贷担保
房贷担保
融资担保
其他增值服务

业务介绍

PRODUCT DESCRIPTION

贷款担保
诉讼保全
资金投资
财务顾问

厘清“钱到哪里去” 不愁“钱从哪里来”

行业动态2018-02-07

    日前,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文件强调,要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可见,投融资问题正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重要前提。

  要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显然不能单靠政策,更要靠效益。即使是保障性财政支出,其实质也是取之于民,需要提高使用效率,更何况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天然具有逐利性,强行命令多半会换得敷衍了事。因此,要真正形成农村投融资多元投入格局,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就要先厘清一个问题,即“钱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激励。如果说政策引导是规范和约束,那么有发展潜力、稳定回报的优质投资机会以及区域发展前景所带来的投资机遇,正是市场逻辑下“钱来”的最佳激励。

  必须承认,可能几年前,“钱到哪里去”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明朗。毕竟,农村市场信贷需求主体虽然数量大、需求多,但缺乏必要的抵质押物;同时,农村地区产业模式单一,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或市场行情波动,其还款能力会大打折扣。加之部分农户信用意识不强,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存在赖账现象。

  但是,一些积极的变化已经悄然发生。本轮乡村振兴实践业已经历了几个阶段。此前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普惠金融工程,正在改善农村的基础环境。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三产融合、生态环保、新动能培育等新的发力点正逐渐形成,为“钱到哪里去”提供了更多选项。

  首先,钱往盘活的土地资产去。

  可以说,中央一号文件最受市场关注的就是土地政策,宅基地“三权分置”再成焦点。“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仅是对此前部分零散、沉睡土地资源的激活,更可能与下一阶段发展乡村旅游、返乡创业等先行先试探索结合起来,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等,是在“放”的同时防患于未然。尽管如此,土地资源的盘活仍具有极大实用价值。随着人民群众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意味着土地资源将不断增值。规则重塑的“窗口期”,也是政策红利的“机遇期”,金融机构可通过试点方式思考如何有效利用这块“沉睡的资产”。

  其次,钱往新产业、新模式中去。

  伴随着近年来普惠金融、农村新动能培育等多项工程的深入推进,今日乡村早已不是单一的农业支撑,更非往日的靠天吃饭。形式各异的多主体合作模式,日渐丰富的非农经营主体,都亟待资金支持。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乡村振兴战略也蕴藏着巨大机遇。目前,多地推出乡村发展政策,可谓各具特色、因地制宜,但细察其内在模式,多以“财政资金+优惠信贷政策+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支撑”等模式为主。财政、小额扶贫信贷等多种方式建立起的风险补偿基金以及不断完善的征信体系等,正逐步改变金融机构在介入乡村项目时的疑虑,在资金的支持下,培育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将激发乡村造血功能,推动形成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普惠金融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在信贷支持的金融模式基础上,文件还提出要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和融资、并购重组,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这与此前多地探索的模式一脉相承,并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

  除传统金融机构外,一些互联网企业也看到乡村振兴战略所蕴藏的机会。京东提供的“京农贷”,蚂蚁金服推进的农村金融供应链等产品,都旨在破解此前农村贷款的“信用死结”。这些服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的融资难问题,也为基层农民普及了金融知识、培育了信用意识。

  实际上,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优化不仅让当地农民、企业受益,让乡村迎来振兴机会,同时也提升了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网点布设的下沉,金融服务不断创新,金融机构正在农村金融服务的蓝海中赢得先机。

  当然,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仍在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基础信用体系的建设、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专业人才的引入和培育、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及“能人经济”的带动也不可或缺。随着政策逐步落地,“钱到哪里去”厘清了,“钱从哪里来”就不愁了。

  •